摘录
《海边的卡夫卡》中文版序言
之所以想写少年,是因为他们还是“可变”的存在,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,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。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,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、困惑和犹豫。我想把如此摇摆、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fiction(小说)这一容器之中,藉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、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。
之所以想写少年,是因为他们还是“可变”的存在,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,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。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,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、困惑和犹豫。我想把如此摇摆、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fiction(小说)这一容器之中,藉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、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。
封面图转载自:百度百科
大多数的肢体行为,来自于内心潜意识的需求。表达、肢体或许可欺骗人,但内心的潜意识不会。
往往那些毫无防备,毫无压力,甚至极端情况下触犯到个人“底线”下的自然行为,才是最真实的内心需求,而这些才是最真实的人之本性。
无论生活、影视剧,我们常常看到的仅是对方直接所表达的行为,那些包括:我说的,我做的……
而日常的我们,对一个人的印象,则往往来源于这些“表面”的行为,所带来的的直接感受。
《了》的内容便是如此,不说内心,只说故事,只说肢体细节,由读者自行理解内心需求。
若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,或许无法理解书想表达的真实情感。
而我,希望这种能力,“你”没有~
下面摘录的这段文字是摘自村上春树的《眠》。
最近一段时间的心情,以及状态,我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出来。
这本书是无意中读到的,发现这段文字正是描绘此时此景的我,而且是最恰当不过 。
唯独的差别,就是:这个月里我瘦了 10 公斤。
我把这段文字发给我身边的朋友,跟 TA 们说,这是我的近况。TA 们都说:“看不懂”。
还有的建议我去一趟西藏,当然还有不少 “幸灾乐祸” 的说,你是不是 “灵魂出鞘” 了。。。
然后我。。。
死并非生的对立面,而作为生的一部永存
—— 村上春树《挪威的森林》
早上最直接想到的一句话。曾经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字面意思。从书中主人公的结果而言,觉得它更倾向于是一句正能量的话。
死者与死者留下的意志,甚至其他可以影响的东西,都留给生者。而生者,则带着这些东西,继续活着。
主人公渡边君的好友木月死了,木月的女朋友直子去了精神病院;喜欢直子的渡边君继续活着,希望带着直子走出死者的阴影。最后的结局,就引用原书的一句话吧:
四季更迭,我与死者之间的距离亦随之渐渐拉开。木月照旧十七,直子依然二十一,永远地。